IPO“新政”创18天无新股上市记录,监管层意欲何为?

   近来,国内IPO市场震动,监管政策巨变,新规出台、上市门槛提高,让数月来本就低迷的IPO市场更加沉寂,更出现18天无新股上市,创两年来纪录。

  与此同时,据金准资本了解今年截至到上周的数据,仅新増7家报会企业,且已连续三周无新增报会企业。此外,已有48家公司撤回了IPO申请。值得注意的是,自2月23日证监会发布新规后,“撤材料”开始加速,不到一个月时间,已有26家公司决定撤回IPO申请。

et39308241922051 - IPO“新政”创18天无新股上市记录,监管层意欲何为?-海外上市

  有分析认为,出现这些情况证监会的新规在其中起了不小的作用。自2月23日以来,证监会表示IPO被否的标的资产三年内禁止借壳。低通过率,加上被否后三年不能借壳,这让更多企业在选择IPO时开始格外慎重。

  除了新规之外,撤退企业大幅增加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隐形红线,有消息称监管层近日又抬高了IPO门槛,第一,IPO在审企业,近三年净利润合计要超过1个亿,且最后一年超过5000万;第二,IPO新申报的企业,主板要求最近一年净利润超过8000万,创业板不低于5000万。

  本就不低的门槛,再次抬高,将很多排队的企业拒之门外,监管层这么做的目的在哪里?有券商人士认为,此举是为了进一步清理堰塞湖,严把IPO上市关,这个说法不无道理,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最终目地是为了迎接独角兽,以及中概股回归,这一点从监管层近期的一系列动作也可感知。

  一方面,监管层针对存量IPO堰塞湖延续了IPO审核趋严的方式,另一方面为部分达标的独角兽企业放宽审核要求,亦如富士康的闪电IPO。

  如果IPO收紧是为“独角兽”铺路,那么意味着绝大部分的中小型创新型企业或被无情地拦在门外。对“独角兽”来说,IPO可能是锦上添花,但对求资若渴的“中小创”来说却是雪中送炭。那些原本并不缺资金,并不着急IPO的巨头企业,将在资本加持下,快速吞并或压垮现在的这些“中小创”,甚至“中小创”们的创业热情也被进一步打压。

  此外,业内人士认为三年一个亿的IPO“隐形红线”与支持“四新企业”( 新技术、新产业、新业态、新模式)上市的初衷自相矛盾,也与中小板、创业板的设立初衷相悖。国内互联网等新兴行业,诸多公司难以达到盈利门槛等规定。相较而言,境外资本市场对盈利要求宽松,他们更看重企业的未来成长性。因此,业内人士担心这种做法会让相当部分的中小企业外流。如果结果真是这样,是利大于弊?还是弊大于利?

评论

你必须 登录 才能发表评论.

在线客服
在线客服
热线电话